2)第155章 信鸽与密码_大秦:我替陛下开了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子墨造出纸后,秦国的文书都换成了纸张或者是丝帛。因为蒙恬发明了毛笔,所以现在秦国都换成了棉纸封这种加密手段。

  第三种,就是了火漆封,在后世朝代非常的普遍。

  其实就是“封蜡”。以松脂、石蜡、焦油加颜料混合加热制成块条状,一般呈红色或棕红色。在使用时,将封蜡用火一烤,犹如蜡烛一样,熔成稠状,然后滴在封口处,然后盖章。

  这种方式既美观又能有效保密,所以被广泛使用于机密文件传递。此外,火漆还应用于鸡毛信的鸡毛粘合,以防鸡毛脱落。

  第四种,就是拆字法。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功底,一般人做不到。

  最开始还是因为唐朝时期的裴炎、徐敬业和骆宾王等人,想要联络起兵推翻武则天,于是就使用拆字法传递情报。

  裴炎传递的一份情报,后来被武则天截获,上面只有俩字“青鹅”。

  当时看见情报的大臣们都傻眼了,因为没看懂。后来武则天才说,“青”就是“十二月”,“鹅”(鵝)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即我自与大家一道,在内部接应。

  所以,这种拆字法没文化的人还真玩不了,而且还容易被破解。

  最后一种就是代码法了。

  代码法在华夏使用较早,比如北宋时期,华夏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

  代码法有多种形式,古人主要采用“密码短语”+“解码密钥”的一种。当然,古代代码法还是比较简陋的

  相传姜太公将鱼竿传信的办法加以改进,便发明了“阴符”。后来又演化成皇帝和大将各执一半的“虎符”,作为调兵遣将的凭证。

  到了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破译的“密码本”。

  到了明朝,戚继光发明了反切码,他还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这两首诗歌是反切码全部秘密所在,它使用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取声母和韵母按照顺序进行编号,再进行读取。

  “反切法”的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

  语言可以成为“无敌密码”。世界上最难破解的密码是语言,特别是以战争而论的短时间内基本无解。

  最有名的当属纳瓦霍语。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利用当时鲜为人知的纳瓦霍人的语言创造出了日本人无法破译的密码。

  现在适合大秦情报保密的还是代码法衍生而来的密码本。

  用华夏特有的文字,编纂几套相互对照的密码本,用来传递信息。比现有的棉纸封等的保密程度提升了好几倍。

  敌人没有专门的密码本,以及专业的情报破解人员,根本就不知道情报的内容是什么。

  这个时期的大秦官方采用还是小篆,文字没有统一之前,六国使用的文字都各不相同。所以想要做成密码本,大秦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除了大秦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的国家能够完全了解大秦的文字,更何况这个时代的认识字的人更没有几个。

  随着大秦各地郡学、县学的大量开办,秦国百姓识字率也是逐年增加。

  随着大秦各种新式武器、技术的出现,保密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一套完整的保密制度以及情报传递手段,将是大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